信息過多,讓人膚淺
在多元化社會及媒體無孔不入環境下,大量信息充斥各個角落;而資料更新、變化速度既迅速又頻繁,現代人成天被過量信息疲勞轟炸。在此情況下,多數人光是接收「新信息」就應接不暇,遑論對每個信息有充裕的時間消化、吸收。
然而,在龐雜的信息量中,有的信息具有深度意涵,需經充份思考才能掌握其精神;有的有其定義與限制,必須充分理解才能應用得宜;甚至有的信息本身就是錯誤的,如未經正確判讀,將可能反受其害。
所以,吸收大量的信息雖讓人感到自信,但是,倘使未經充分的理解、消化與吸收,只是浮光掠影式的「略讀」信息,對個性活潑者而言,容易形成「名詞瑯瑯上口,光說不會做」,不然就是「張冠李戴,誤把馮京當馬涼」、「以訛傳訛」,十分「膚淺」而不自知。而對個性保守者而言,由于很多信息不論在表面上或是內涵上,本身會相互沖突、矛盾;未能深度解讀信息的情況下,信息吸收愈多,反而愈易感到困惑與混淆。
身處這種環境,改善之道,除了要有專業的人或組織來進行信息的過濾與整理外;個人也應主動建立一套吸收信息的模式與習慣,才不致陷入適得其反的窘境。
此一模式,首先要先界定信息的優先級,將信息區分為「核心信息」「輔助信息」與「其它信息」?!负诵男畔ⅰ故侵概c個人工作或生活會產生立即、必要關聯的信息,是應優先投入時間去理解、思考,并與既有經驗做深度的整理、連結;其次是「輔助信息」,屬于有些關聯,但并不會出現即刻效應者;不屬于這兩者的信息,則歸為「其它信息」。在沒有「核心信息」時,才可依序去接收「輔助信息」、「其它信息」;但一旦接收了「輔助信息」或「其它信息」,同樣須用心思考、理解。
另一方面,則應養成一套習慣與原則,須對信息的吸收采取「寧可精,不要多」的原則。亦即,前一個「核心信息」未充分思考理解前,切勿擺下現有的去接收「新的信息」,因為惟有每一個「核心信息」都被充分思考理解,知識庫才會扎實,并立即對工作、生活產生效益。而隨著「被充分思考理解的核心信息」的擴增,知識庫的不斷擴展,進而還會提升吸收其它「核心信息」、「輔助信息」甚至「其它信息」的效果與速度。
堅守上述原則,一開始或許會為求扎實而顯得緩慢,但積累到一定程度,則會逐步形成正面的循環效果,充分吸收、消化的速度會愈來愈快,也就自然練就消化大量信息的能力。
要能跳脫被大量信息淹沒、導致「膚淺、混淆」的陷阱,真正培養出「消化吸收大量信息能力」,必須有正確的方法(機制)與認知。經常演練并習慣于此一機制,信息的吸收將產生正面的循環效果,個人并能真正善用大量信息所帶來視野擴大的好處。